close

牙齦感覺有點腫腫,出現一個包,大約0.4~0.6那麼大,看你的形容可能是細菌感染,可能性,依來源可分為2種,一個是牙周膿瘍,一個是根尖膿瘍。




如果目前沒有蛀牙,之前也沒有填補過,則可能是清潔不佳,且最近可能睡眠不足,造成免疫力低落,細菌感染,出現牙齦發炎化膿,也就是牙周膿瘍,建議調整作息,若3天未好轉,則建議找牙醫師現場診治,因為也有可能是牙齒神經壞死,細菌感染,造成根尖膿瘍,雖然無蛀牙,但也有可能發生,只是少見。




如果目前有蛀牙,或是之前有蛀牙,但已填補過,則有可能是牙齒神經已壞死,細菌感染,造成根尖膿瘍,因而出現膿包。




如果是牙周膿瘍,牙齦腫脹發炎,則建議給牙醫師洗牙,吃藥消炎,配合調整作息,可能3天內就會改善。




如果是根尖膿瘍,神經壞死,那就麻煩了,必須做根管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抽神經,這就會比較麻煩了,需要好幾次才能完成治療,另外,之後也須考慮做假牙的問題,因為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已失去生命力,不再有養分的滋潤,會日漸老化變脆,萬一咬到硬物,力量落於脆弱點,牙齒可能裂開,而裂的太深就只能拔除了。恆牙、乳牙皆同,只是乳牙會換,恆牙不會,專業的建議就是做牙釘,補強支撐力,再做假牙,分散應力。




牙周病會讓牙齦發炎,會腫,會流血,嚴重時會疼痛,會有口臭,並造成齒槽骨慢性吸收,牙齦萎縮,牙根暴露,日子久了,牙齒會敏感,會搖晃,甚至脫落。




然而,牙周病是細菌引起的,而每個人的口腔內一定都會有細菌,所以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牙周病,只是嚴重程度的不同。




將牙周病降到最低程度的方法,不外乎保持口腔清潔,按時刷牙,飯後使用牙線,其中每半年讓牙醫師洗牙,去除牙結石也很重要,洗牙間隔過長,超過半年,洗牙過程中可能會因牙齦發炎,容易感到疼痛,洗牙後,牙齒也容易敏感,需一段時間才會恢復。




牙結石,主要來自唾液或飲食中的礦物質,其慢慢結晶析出,附著在牙齒與牙齦的邊緣;牙結石結構鬆散,細菌和食物殘渣易附著在上面,平常刷牙又很難刷掉牙結石,因此造成牙齦慢性發炎。因此建議每半年由牙醫師洗牙,去除牙結石。




其實牙周病比蛀牙更難處理;蛀牙,只要填補就好,嚴重點的,根管治療後,再做假牙即可;牙周病對齒槽骨的破壞是很難回復的,即便做牙科手術,成效也有限,所以定期洗牙與口腔衛生的維護相當重要。此外,患有嚴重牙周病的牙齒,通常會出現所謂的清潔死角,患者很難自己清潔,造成惡性循環,加速齒槽骨的破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1982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