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癮與戒斷

  早期所謂的安眠藥,指的是巴比妥酸鹽類,也就是以往大家熟知的「紅中」、「白板」、「青發」,這些藥物有習慣性和成癮性,由於它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很強,在中毒時或急性戒斷時的症狀都很嚴重,可能有生命的危險。巴比妥酸鹽在三、四十年代時曾被廣泛應用,但因為前面所述的危險性和成癮性,醫學上目前已不再用它來作為鎮靜安眠之用。六十年代以後另一種鎮靜安眠藥物Benzodiazepine(簡稱為BZD)廣泛地被用來幫助為失眠所苦的病人。BZD的作用原本是對抗焦慮、肌肉鬆弛以及治療癲癇,醫療上其實是利用它們會引起服用者想睡覺的「副作用」,正好拿來作安眠之用。

  一般而言,BZD的成癮性、依賴性、藥物耐量性,被濫用的機率都比巴比妥酸鹽低很多,醫療使用的安全性也比較高,然而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出現不良之後果如中毒、成癮或者急性戒斷症狀等。

  所謂的戒斷症狀包括焦慮、焦躁不安、手腳發抖、心跳急促、血壓上昇、冒冷汗、耳鳴、頭痛及失眠等,更嚴重的則會有憂鬱、妄想、譫語狀態或者引起癲癇發作等。戒斷症狀通常在停藥後二到三天內會發生,但也有延遲到一個星期左右才發生的。

  BZD類藥物的安全性較高,通常需要很大的劑量才會致人於死,但如果和其他藥物如酒精、嗎啡、海洛因等一起使用,則危險性會大增,可能造成呼吸中樞被抑制而導致死亡。若服用BZD量太高導致中毒,症狀較輕微的有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判斷力降低、對事情的反應變遲鈍、運動功能變差等現象。

  中毒時若病人自己尚不自知,而從事具危險性的工作,可能會引起意外事件的發生,有些人中毒後形成自制能力的下降,而出現攻擊性行為。

  依現行的法律規定,不論是已經很少使用的巴比妥酸鹽或者BZD,凡是有鎮靜安眠作用的藥物都屬於管制藥物,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才能取得,而所謂管制藥物指的就是任何醫療單位要購進這類藥物都需要有衛生主管單位的許可,而且購進多少、開出處方給病患多少都應該列冊登記給主管單位核備的。所以說安眠藥物雖然還算不上「毒品」,不至於成為警察緝捕的對象,然而照這樣一套嚴格的規定,一般人應該是不容易取得這種藥物,尤其是不可能在市面上的藥房隨便買得到的。

藥物的身心「負」作用

  所有有鎮靜安眠作用的藥物都會改變人的思考、感覺和反應。有些藥物還會使人陷於意識模糊狀態,在從事需要持久注意力,精細操作,高度思考及專注記憶的事務時便可能出現失誤甚或危險。

  而且服用過藥物之後的後遺症一樣也會影響工作與學習效率。服用安眠藥成癮也可能會使人情緒變得不穩定,喜怒哀樂極端變化,容易焦慮、憂鬱、疑心等。這樣的情形會使一個人無法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學習,同時也會對他的家人、親友及同事造成負面影響。在痛苦掙扎之下,個人往往再度尋求藥物作為逃避現實的途徑,本來期望可以幫助他暫時忘卻痛苦,結果卻反而使情緒困擾和人際困難變得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最悲慘的結局便是因為用藥過量、意外或者自殺結束了生命的悲劇。

推開心窗 分享並分擔

  現代工商業社會因為競爭激烈、生活步調緊張,個人生活於其中往往感受到高度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的紓解管道,便容易出現許多焦慮症狀失眠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結果,我國成年人高達百分之四十在一生之中都曾經歷過失眠的經驗,只是嚴重度和維持久暫的差別而已。失眠的人如果未經醫師指定而自行購買安眠藥服用,在對藥物作用副作用都不了解的狀況下,長期服用很可能演變成濫用甚至依賴。

  除了體質因素之外,對這類患者人格發展以及心理狀態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自我控制力多半薄弱,無法遵守社會規範,對環境壓力的忍受度欠佳;服用鎮靜安眠藥可能是他們逃避現實挫折的方法,或是彌補內在心靈空虛的手段,或者要求別人關心的方式,因此對這類患者的治療也應該著重心理層面。

  在心理治療方面最常使用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以開放與接納的態度,先建立信賴性的治療關係,讓病人在安全的氣氛裡宣洩壓抑的情緒,讓他對不滿的經驗有一番新的認知。醫師再以適時的鼓勵和合宜的建議來增加病患自我調適的能力,讓他們對環境壓力採取較適當的因應之道。另外,積極的安排環境以及調整生活也可以恢復病患的信心,遠離促使他濫用藥物的誘發因素。這種支持性心理治療往往需要長期進行。

  此外也可以利用團體心理治療,集合幾位濫用類似藥物的病患來進行。在團體討論中,經由支持改善病患的孤立狀態,「老鳥」帶領鼓勵「菜鳥」,重拾自尊心,也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悅或者挫折的悲傷。

  除此之外,運用靜坐、瑜珈、肌肉鬆弛練習或氣功修練等幫助病患學習放鬆以消除焦慮不安,利用家族治療以調整家庭內的緊張互動關係,消除家人對病患的誤解與排斥,讓他們參與治療以增加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力量,都是可以幫助病人重建自信,脫離藥物陰影的助力。◇


...........................................................................................................................................................................................................................................

躺在床上眼光光,總是無法成眠;又或是半夜突然「紮醒」,半晚好夢就此成空,相信這都是不少都巿人的生活寫照。這些時候,你會用安眠藥嗎?看著它心大心細,擔心其副作用的話,就要知道正確使用安眠藥的方法。



在醫學上,失眠可分短暫性(少於一個月內)及長期性(超過一個月、每周三晚以上)。失眠有很多原因,以是考試前夕恐懼症、乘坐長途機後的時差效應、半夜哮喘病發的反應,甚至是因為睡眠習慣欠佳、壓力過大,造成長年累月慣性無法入睡。此外,因年紀老邁,新陳代謝減慢而造成失眠。



安眠藥可分醫生處方或非處方藥物兩類。非處方藥物為一些抗組織胺類藥物,它本身用作治療敏感或傷風感冒,會造成令人昏昏欲睡的副作用,服用它此類藥物可取其副作用,而間接達致安眠效果。即使沒有敏感等症狀,服抗組織胺藥物亦不會傷害身體,但會造成視力模糊或口乾等副作用。雖然此類藥物的安眠作用較輕微,但都不能使用超過一個月,以免造成依賴性。



至於處方藥物,包括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透過抑壓中樞神經令人容易入睡,部分含有鎮靜成分,亦可造成或加深抑鬱的副作用,所以絕對不宜長期使用,一般建議療程應每周少於四天、連續使用少於一個月。處方藥之中分為苯二氮類(Benzodiazepines)及非苯二氮類(Non-benzodiazepines)



非苯二氮類則屬短效藥,其中一種新型藥物,因起效快而藥效短,適合半夜容易「紮醒」的人士,即使半夜才服藥,翌早醒來時藥效已過,起床時就不會有「暈陀陀」的感覺。



很多長者都有失眠現象,他們是否適宜使用安眠藥?隨年紀漸大,加上午睡習慣,長者晚上睡眠時間會自然減少。其實可先改變行為,如早上多外出吸收陽光,調節生理時鐘有日夜之分,或是減少午睡等睡眠習慣,已有改善。事實上,長者新陳代謝較慢,服用安眠藥藥力或會久而不散,若安眠藥的藥力翌早未過,可能令長者有頭暈及警覺性下降,容易跌倒,如此反倒不妙。



近年巿面上愈來愈多聲稱有助入睡的營養補充劑產品,大多含有助鎮靜的草藥成份,由於其作用輕微,只適用初期發生的輕微失眠。要達到「安眠」效果,至今只有藥物才能做到。可以說,這類產品吃過無妨、但作用有多明顯,則令人存疑。



總括而言,安眠藥絕不應是首要的解決方法,尤其短暫性失眠更無需用藥。正確方法應先施以行為治療如放鬆練習、改善睡眠習慣等,無法改善才借助安眠藥,作短暫性治療。



停藥, 可先與醫生商討方法, 最佳方法是分段減少藥量, 初時有戒斷反應, 你可能會失眠更加嚴重... 不要害怕嘗試, 也可以在醫生(好的醫生)協助下戒去安眠藥, 會再給你減藥至戒藥方法, 但請萬不可自行停藥, 與醫生商討及要求協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1982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